第一零九章 报纸 (第1/8页)
在宋代印刷术流行开来以后,报纸的印刷就没有技术问题。
报纸之所以在古代没有流传开,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朝廷对舆论的控制,一个是成本问题。
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对国家大事是没有发言权的,实际上,普通百姓也根本不会去关心所谓的国家大事。
真正想要发声的,都是读书人,都是官员们。而朝廷缺乏对这方面的管理能力,所以干脆执行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策略。
皇帝不允许,而儒家思想的愚民政策,更是不会允许普通百姓开启民智。
他们苦读经书,为的就是以后当官,然后成为人上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能让百姓随便知道,并且说三道四吗?
实际上,明朝的邸报已经发展的非常普及,只不过,这种邸报只能在官员之间传递,最多一些秀才和举人,能在县衙看到朝廷的邸报。
皇帝和官员都不支持,就别想普通人能随便了解国家大事。
后世的东林党弄出了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
这个对联在后世具有不忘国家安危的褒义,但是实际上,这幅对联原本是失意的东林党们对朝廷的控诉和不满才出现的。
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忧国忧民,只是为了争权夺利。
另一个原因很现实,那就是成本。
在这个重农抑商的年代,报纸是没有广告的。报纸的成本高昂,卖贵了却没有人买,如何持续的下去?
要知道,如今的物资紧张,造纸大部分是手工作坊,纸张成本高的惊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的一个馒头一个铜子,一个肉包子两个铜子,但是印刷一本五万字的书,成本就一两百文,售价还要增加五成以上,因为运输成本也很高。
后世一张4开的报纸,纸张成本几分钱,但是在这个时代,纸张成本占据了报纸成本的八成以上,够不少人下一顿馆子了。
更别说还有印刷和油墨,包括运输等人力成本。
不要说印制多张报纸了,一次只发行一张4开的报纸,不算运输,纸张和印刷,人工成本都超过了二十文。
一张报纸的成本,够老百姓吃三天饭了,谁买得起?
何况,大部分老百姓还不识字。
所以在了解这些以后,朱瞻基也就熄了办报纸的想法。
但是在朱棣出征了之后,朱瞻基逐渐控制了全局,现在他就需要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