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风声鹤唳 (第1/3页)
海安有一个地方叫凤山,就在运盐河北岸,正对着南岸的城隍庙,海安的两个书院之一的凤山书院便是因凤山而得名,但凤山并非真正的山川,只是一座既不高也不大的土丘。
有人说是早年海水总是冲决海堤,人们只有跑到高处才能保住一命,所以挖土堆了这座土山,也有说是人们为抵御倭寇而挖土堆的。
斗转星移,大海东移,沧海变成了桑田,海安的百姓不用再担心海潮倒灌,也不用再担心倭寇烧杀抢掠,而凤山也渐渐变成了海安十景之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海安就这么一座山,自然要供奉各路神仙。
山坡前是嘉庆六年里人徐淮等倡捐重修的文昌楼,高大气派,雕梁画柱,供奉文昌魁星朱三圣像。山坡右翼是雍正十三年奉旨修建的刘猛将军庙,供奉宋理宗敕封的蝗神宋代江州太平兴国官淮南、江东、浙江制置使刘锜。山顶是供奉神佛的碧霞宫、玉山禅院,宋三贤祠和凤山书院在山腰。神佛、圣贤、读书人全挤在一座实在算不上山的土山上,成为海安的一道奇景。
不过今天的读书人并没有交流文章,而是齐聚在凤山书院的里烤着火吃酒聊天。
这桌酒席原来是为新巡检接风的,结果刚上任的那位巡检老爷不给面子,顾院长干脆把上午一起在南岸迎接新巡检的明道书院陈院长和本地的两位监生请了过来,一边吃酒闲聊,一边等学生们从南岸不断打探来的消息。
边吃边等,这顿酒竟吃了一下午。
天色渐暗,陈院长正准备告辞,一个学生又匆匆跑了进来,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说:“顾院长,陈院长,刚来的这位韩老爷或许真是个清官,他刚写了十几张公示,一张贴在衙门口,剩下的让钱三他们带回去贴在村口显目的地方。”
顾院长下意识问:“什么告示?”
公示不长,学生记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地说:“抬头是海安巡检司韩示,然后是本官两袖清风,明察秋毫,地方一切利弊,莫不洞悉情形。兹者调任斯土,合亟揭示官箴。衙门最重关防,首先裁去门丁。请员专司收发,务期弊绝风清。事无轻重巨细,莫不亲自决行。要在一秉大公,使民共见共闻。仆役书差人等,随时约束严明。如敢招摇撞骗,拿办绝不徇情。本官言出法随,其各一体凛遵。”
陈院长打心眼里瞧不起捐纳出身的官,嘀咕道:“顺口溜,也不怕贻笑大方。”
好心给姓韩的接风,姓韩的居然不来,顾院长觉得很没面子,沉吟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