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个特别要求 (第2/3页)

加入书签

映式,苏长青直飞东京了。

四维收购神野的消息也因《送行师》上映而在国内被关注,并持续发酵,出乎意料的是某些媒体发出的声音很奇特,唱衰是主流。

相当大的音量表达同一个意思,苏长青没有自知之明,将毁了这家日本企业。

真是难得,在神野收购问题上,中日的某些舆论居然神奇地一致起来。

它们引用各路专家的分析判断,一致认为中日企业文化差异很大,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巨大差距,苏长青太过冒进,收购日企是胆大妄为的土鳖举动。

“经营管理一直是中国的弱项,现阶段应该好好学习而不是出风头,苏导演借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东方发展得不错,但并不表示就有能力搞好神野,最终很可能把这家公司弄得不伦不类、不中不日,不死不活毫无价值。”

总之这就像乡下土包子娶了个城里的漂亮姑娘,行为本身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就是糟蹋人家。

对于这种日本优越论调,苏长青不在乎,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其实这类声音即便二十年后仍甚嚣尘上,恐怕得等某几个世代的人都死光了才能消停。

二十年后日本不但在家电行业节节败退,失去了大量品牌,在消费电子领域甚至自始至终就没培育出像样的品牌,同样是这些人说日本是看不上这些不赚钱的行业主动让出市场的,人家只要掌握最高端最赚钱的配件就行了。

没想到当零配件供应商这么光荣,看来日本原来走错了路才搞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现在改邪归正了。

这当然是典型的蠢话,比如一台手机装配成本一千,日本的原件即便占百分之三十也不过三百元,纯利有一百就不错了,可这台手机零售却可能卖三千,到底谁更赚钱?

品牌才是生命,如果手机行业爆发革命不再用那些零件了,日本那些配件商就歇菜了,而拥有品牌的手机制造商继续在赚钱。

这些超越时代的认识对苏长青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收购神野就如同国内那些家电企业收购日本的品牌以及市场,无疑是快速崛起的捷径,不能毁于日本某些人的排华情绪。

在飞机的头等舱里,身边的鹿野千津已经睡了。

苏长青倾身轻声问另一边的高仓健:“前辈,如果有好的剧本,愿意与神野继续合作吗?”

稳定神野,最好的安抚手段就是继续出上乘作品,进一步发展壮大。

苏长青接下去没空为神野执导作品,但可以写剧本,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